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今年以來,糧食成為社會關注度最高的話題。那么,當前我國的糧食安全狀況如何,這需要客觀全面地分析。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從糧食供求角度看,總的判斷可以講兩句話,一句話是總量基本平衡,另一句話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分品種看,小麥、稻谷作為口糧,可確保絕對安全。在產需關系上,我國小麥每年的消費量約2400~2500億斤,近三年的平均產量為2600~2700億斤;稻谷每年消費量4000億斤左右,近三年的平均產量為4200億斤;從庫存看,小麥、稻谷的國家庫存充裕,小麥庫存夠一年的開支,稻谷庫存夠8個月的開支,保證市場供應是沒有問題的。大豆是恒定要進口的,2019年更多從巴西、阿根廷進口,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后,已恢復從美進口?,F在需要特別關注的是玉米,我們說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眼下主要是指玉米。
玉米的供求關系正在從前幾年的過剩轉為短缺。4年前,我國玉米庫存高達2.5億噸,明顯供大于求。為了解決階段性供大于求問題,2016年,國家取消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同時調減“鐮刀灣”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玉米產量連續4年減產。與此同時,玉米的加工轉化市場活躍,飼料行業由弱轉強,淀粉加工總體擴張,特別是玉米燃料乙醇加工轉化能力擴張較快。在產需關系此消彼長的帶動下,玉米去庫存的速度比預想的要快。隨著產需缺口擴大和庫存數量下降,2020年以來,東北、華北、華南地區玉米的市場價格從2019年底的1700~1800元/噸上漲到2200~2400元/噸。由于玉米價格上漲,玉米、小麥價格倒掛,一些飼料企業寧愿采購小麥做原料,又拉動了小麥價格的上漲。今年夏糧收購進度放緩,與農民存在惜售心理有直接的關系。
上述情況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正在采取措施。應該說做好當前玉米的保供穩價工作是有基礎、有條件的。2020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6.23億畝,比2019年擴大了0.6%,盡管產量會受臺風、草地貪夜蛾病蟲害的影響,但影響程度有限,預計今年玉米產量在去年增產的基礎上基本持平。近期,為保障市場供應,進口足夠的玉米是有保障的,再加上國家儲備,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已著手控制玉米燃料乙醇產能擴張和轉化節奏,玉米供求恢復平衡是可以預期的,近期玉米價格已經開始企穩。
近兩年來,各地均反映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甚至個別地方出現拋荒現象。這些趨向性、苗頭性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謹防出現糧食生產滑坡,一旦出現滑坡,幾年都扭轉不過來(參見圖3)。
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增加,支持保護政策有待完善。有研究表明,我國要保證農產品的供求平衡,至少需要35億畝農作物種植面積,而目前國內能提供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只有25億畝,也就是說,約有相當10億畝種植面積的農產品需要進口,其中僅大豆進口折面積的缺口就有5億畝。這決定了中國的農業一定是國際開放體系中的農業,中國的糧食安全也必須在開放體系中統籌考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從近期看,開放條件下的糧食安全在兩個方面面臨挑戰。一是利用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以及疫情防控轉為常態化趨勢,各國增加糧食儲備的傾向抬頭,提高了國際糧食貿易的成本并帶來不確定性;中美經貿摩擦同樣抬高了進口成本,同時造成國內生產者和行業從業人員預期的不穩定以及大豆及玉米種植面積的波動。二是如何平衡國內農業支持政策與國際規則。一方面,由于資源稟賦的原因,我國農業的基礎競爭力先天不足,有必要加強國內支持保護;另一方面,WTO將政府提供的服務按是否扭曲價格和貿易區分為“黃箱”和“綠箱”兩種,我國入世時亦承諾,對特定農產品的國內支持不超過該產品年度生產總值的8.5%?,F在的問題是,我國如何在較低農產品進口關稅和符合WTO規則的前提下,加強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支持和保護,這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來源:清華大學農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