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今年以來,糧食成為社會關注度最高的話題。那么,當前我國的糧食安全狀況如何,這需要客觀全面地分析。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從糧食供求角度看,總的判斷可以講兩句話,一句話是總量基本平衡,另一句話是結構性矛盾突出。分品種看,小麥、稻谷作為口糧,可確保絕對安全。在產需關系上,我國小麥每年的消費量約2400~2500億斤,近三年的平均產量為2600~2700億斤;稻谷每年消費量4000億斤左右,近三年的平均產量為4200億斤;從庫存看,小麥、稻谷的國家庫存充裕,小麥庫存夠一年的開支,稻谷庫存夠8個月的開支,保證市場供應是沒有問題的。大豆是恒定要進口的,2019年更多從巴西、阿根廷進口,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后,已恢復從美進口?,F在需要特別關注的是玉米,我們說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眼下主要是指玉米。

玉米的供求關系正在從前幾年的過剩轉為短缺。4年前,我國玉米庫存高達2.5億噸,明顯供大于求。為了解決階段性供大于求問題,2016年,國家取消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同時調減“鐮刀灣”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玉米產量連續4年減產。與此同時,玉米的加工轉化市場活躍,飼料行業由弱轉強,淀粉加工總體擴張,特別是玉米燃料乙醇加工轉化能力擴張較快。在產需關系此消彼長的帶動下,玉米去庫存的速度比預想的要快。隨著產需缺口擴大和庫存數量下降,2020年以來,東北、華北、華南地區玉米的市場價格從2019年底的1700~1800元/噸上漲到2200~2400元/噸。由于玉米價格上漲,玉米、小麥價格倒掛,一些飼料企業寧愿采購小麥做原料,又拉動了小麥價格的上漲。今年夏糧收購進度放緩,與農民存在惜售心理有直接的關系。

上述情況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正在采取措施。應該說做好當前玉米的保供穩價工作是有基礎、有條件的。2020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6.23億畝,比2019年擴大了0.6%,盡管產量會受臺風、草地貪夜蛾病蟲害的影響,但影響程度有限,預計今年玉米產量在去年增產的基礎上基本持平。近期,為保障市場供應,進口足夠的玉米是有保障的,再加上國家儲備,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已著手控制玉米燃料乙醇產能擴張和轉化節奏,玉米供求恢復平衡是可以預期的,近期玉米價格已經開始企穩。

 
從中長期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是:
 
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約束趨緊。影響糧食消費需求趨勢的主要是兩個變量:一個是人口增長。預計未來10年我國每年新增人口500多萬人,到2030年達到峰值的14.5億人。再一個是消費升級。“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000多萬人,帶動消費進一步升級。由于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預計到2030年前后,我國的谷物需求將達到峰值的7.1億噸,即每年需增產100多億斤。其中,口糧消費穩中略增,新增需求主要集中在飼料糧上。
 
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在耕地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我國現有18多億畝耕地將繼續減少,“占優補劣”的問題更加突出;在水資源方面,城鎮、工業、生態用水需求增加,農業用水空間縮小;在基礎設施方面,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欠賬較多,抗災減災能力不強,到2022年完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資金缺口;在技術進步方面,在較高單產水平上進一步突破新品種和新技術的難度越來越大,種業發展仍然存在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問題,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存在水稻播種、山地機械化等方面的短板??傮w上講,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的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
 
結構性矛盾突出,質量安全存在隱患。一是從品種結構看,稻谷產大于需,倉儲稻谷有待消化;小麥產需平衡有余,但專用優質小麥供給不足,每年均需進口幾百萬噸;玉米產需長期趨緊,要保持90%以上的自給率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大豆目前對外依存度超過80%,產需缺口有進一步擴大趨勢。二是從區域結構看,糧食產銷區不平衡矛盾進一步加劇。13個糧食主產省中,糧食凈調出省已減少到6個;11個產銷平衡省中,有9個省糧食自給率從2003年平均的97%下降到現在的58%;7個主銷區省糧食平均自給率從本世紀初的61%快速下滑到目前的24%,糧食主產區增產壓力越來越大,同時也對糧食的流通和儲備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從品質質量看,我國糧食生產始終存在數量與質量的矛盾,提高復種指數、使用高產品種、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盡管提高了單產水平,但同時也造成糧食的品質質量不高,還給生態環境安全帶來隱患??傮w上看,我國糧食品種大路貨多,優質、專用、綠色產品少,初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不能滿足消費升級和多樣化的需求。
 
生產成本高企,比較效益下降。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三種糧食的畝均總成本呈加快上升趨勢,其中又尤以1990-1997年、2004-2014年兩個階段上升速度最快。2004-2014年,我國三種糧食畝均總成本從395元上升到1069元,增加了1.71倍,年均增速高達10.5%,其中,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2.2%和14.2%,是總成本加速上升的主要推手。與美國橫向比較,我國小麥、玉米、水稻單位面積生產成本分別于1995年、2011年和2013年超過美國。2015年,我國三種糧食的畝均用工量5.61個,日均工價79.7元,畝均人工成本447.2元;而美國每畝用工量僅0.38個小時,盡管日均工價849元,是我們的10倍之多,但畝均人工成本322.6元,比我們還低27.9%。
 
2014年以后,我國三種糧食價格均超過國際市場,為解決價格倒掛造成的“產量增加、進口增加、庫存增加”的扭曲,國家啟動重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先后取消了棉花、油料、糖料、玉米的臨儲政策,調整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實行生產者補貼。在這一背景下,近年來,三種糧食的收購價格總體上呈下行趨勢,而畝均成本仍在高位上緩慢上升,結果導致畝均收益明顯下降。2019年,我國三種糧食的畝均產值999.1元,比2015年下降了10%,總成本上升了1%,畝均凈收益除水稻微利外,小麥、玉米、大豆等均由正轉負。
 

近兩年來,各地均反映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甚至個別地方出現拋荒現象。這些趨向性、苗頭性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謹防出現糧食生產滑坡,一旦出現滑坡,幾年都扭轉不過來(參見圖3)。

 

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增加,支持保護政策有待完善。有研究表明,我國要保證農產品的供求平衡,至少需要35億畝農作物種植面積,而目前國內能提供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只有25億畝,也就是說,約有相當10億畝種植面積的農產品需要進口,其中僅大豆進口折面積的缺口就有5億畝。這決定了中國的農業一定是國際開放體系中的農業,中國的糧食安全也必須在開放體系中統籌考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從近期看,開放條件下的糧食安全在兩個方面面臨挑戰。一是利用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以及疫情防控轉為常態化趨勢,各國增加糧食儲備的傾向抬頭,提高了國際糧食貿易的成本并帶來不確定性;中美經貿摩擦同樣抬高了進口成本,同時造成國內生產者和行業從業人員預期的不穩定以及大豆及玉米種植面積的波動。二是如何平衡國內農業支持政策與國際規則。一方面,由于資源稟賦的原因,我國農業的基礎競爭力先天不足,有必要加強國內支持保護;另一方面,WTO將政府提供的服務按是否扭曲價格和貿易區分為“黃箱”和“綠箱”兩種,我國入世時亦承諾,對特定農產品的國內支持不超過該產品年度生產總值的8.5%?,F在的問題是,我國如何在較低農產品進口關稅和符合WTO規則的前提下,加強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支持和保護,這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來源:清華大學農村研究院

產品分類

 

聯系我們

 

文章詳情

 

創建時間:2020-12-12 20:18
视频黄页软件大全_8x8x华人免费视频_性饥渴老富婆找黑人_yellow最新免费观看